苏小玲:借时代之力,让非遗文化闪耀世界舞台

时间:2025-11-06 来源:校友办

苏小玲:借时代之力,让非遗文化闪耀世界舞台

她从广西外国语学院出发,用十年光阴编织出了一条非遗传承的破界之路。她以非遗守艺人的身份,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从泰国支教讲台到非遗电商平台直播间,从传统手工艺到数字创新,她就是广西外国语学院20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方向)专业的苏小玲校友。这位非遗"守艺人"的跨界实践启示我们:只要深植文化根系,就能在国际语境中编织出独具东方韵味的文化经纬。

校园时光: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2010年,苏小玲加入广西外国语学院,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广西外国语学院的求学岁月中,苏小玲以炽热之心浸润校园生活:她扎根英语俱乐部社团,在辩论赛场与戏剧舞台间穿梭,让青春才华在多元碰撞中熠熠生辉。苏小玲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前往泰国实习支教的机会。

苏小玲回忆道:“在泰国支教时,我穿着旗袍,给异国的学生们讲述《诗经》里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的故事,用端午的粽香、中秋的月光,传递中国文化的魅力。也是在那时,我深刻地体会到,文化虽无国界,但我们的文化根源深植于华夏大地。学校创校董事长朱妈妈那句 ‘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的校训,就像一根银针,将华夏五千年文明的丝缕,细细密密缝进了我的血脉。”

 在母校学习期间与同学们合影

2012年在泰国坤敬府支教时与同学们合影


职业成长:挫折中寻找发展方向 

 

毕业后,苏小玲校友的职业道路充满了曲折与蜕变。她曾在泰国芭提雅任教,以苏绣团扇为代表让泰国学生领略江南温婉。在异国他乡的课堂上,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深植于学生心中,使他们感受到跨越国界的艺术之美。

然而,苏小玲并未止步于教育领域。2014年跨境电商兴起后,她通过直播的方式将传统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尽管初次尝试遭遇挫折,直播效果未达预期,但一位非遗匠人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断线之处,才显织工的心性。”这句话让她意识到,失败并非终点,而是成长的契机,正如壮锦需“通经断纬”方能展现绚丽色彩,人生亦需挫折磨砺才能铸就辉煌。

在创业低谷中,苏小玲曾因20万元亏损陷入迷茫,当时她果断调整思路,重新审视自己的方向,苏小玲不再将非遗产品简单地视为商品,而是将其视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她努力探索如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相结合,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3年在芭提雅支教时与学生合影

在顺德非遗香云纱基地直播现场

 

文化传承:助力非遗走向世界 

苏小玲始终记得在母校广西外国语学院的跨文化交际课上老师的一句话:“国际化不是盲目迎合,而是用中国纹样,绣出世界的画卷。”这句话成为她直播间的灵魂。每一种宋锦的“方棋纹”,每一块香云纱的“莨绸斑”,都是五千年文明的密码,等待着用世界能懂的语言去解读。为了让更多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生机,她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她推出“晚苏新语”手包系列,从《山海经》中提取灵兽纹样,用苏绣双面针工艺绣制,将古老神话形象融入都市生活;打造“赛博霓裳”,将香云纱与敦煌飞天、元宇宙代码结合,受到硅谷科技爱好者的追捧。在直播间,漳缎的“割花显纹”技艺令意大利设计师赞叹,蜀锦袱纱被日本茶道家视为珍贵礼物。这些成果让苏小玲校友坚信,非遗无国界,匠心能引发共鸣。

 

与云锦国家级传承人郭俊交流

与精微锈国家级传承人赵红育合影

 

情系母校:感恩与期望并存 

苏小玲始终将母校视为她展翅的起点,铭记广西外国语学院的培育之恩。她以持续的反哺行动诠释感恩,时常会在校友圈分享《髹饰录》中的漆器美学,探讨用区块链技术守护纹样版权等等,同时她未来计划在杭州创设 "非遗共创空间",邀请母校师生共绣 "数字云锦",通过 NFT 技术将蜀锦龙纹与母校校徽纹样融入元宇宙,让汉服少女在数字世界身着承载母校印记的服饰。她始终牢记校训“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期许母校以 "中国魂" 为经、"国际人" 为纬,织就民办教育的锦绣画卷,更冀望莘莘学子皆成文化基因的持灯人。

 在香港参加展会,与来自德国的供货商合影

 

一审:颜莹莹 二审:林宁 三审:梁淑辉